论坛回顾|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研究论坛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3日 21:03 作者: 浏览:

10月16日,“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研究”学术论坛在我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学术论坛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近代美育发展、馆藏艺术与美育、装帧设计与美育、民艺与美育等研究进行分享,共同探寻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美育的关系、美育学与设计学、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该如何融合、如何发挥美育对人的塑造作用等问题,拓展美育研究的视域。

本次活动由开云体育网址登录入口艺术教育学院主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深圳特区报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国美术馆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研究这一主题,以各个领域研究为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美育的发展和传播展开并深入探讨。

论坛由开云体育网址登录入口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谢亚平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君先生,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袁园博士,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孙晓雁女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邰高娣女士共同主持。


 

 



论坛开幕

 

论坛开幕式由开云体育网址登录入口艺术教育学院谢亚平院长致辞。她提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工作是被国家所高度重视的,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她指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美丽资源”,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提出一系列问题:具体怎么发挥美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美育的关系,尤其是美育学和设计学的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该如何融合、又有什么样的方法与路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嘉宾演讲

   

 周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楷体字与中国的近代文明》

观点摘要: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有楷模、典范之意,本身包含着教育、文化的概念,楷书体作为汉字字体的正统和大宗,深刻影响着中国文明和汉文化传统。 楷书体产生后,与中华文明产生了三个重要的连接,一是《千字文》,《千字文》的诞生使得楷书体与中国的童蒙教育具有关联性,近代的“千字文现象”在整个东亚地区影响很大; 二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唐代讲究“楷法遒美”,宋代的誊录制度下,有手民靠写字为生; 三是楷体字进入印刷。 唐代以来,中国历代的汉字印刷字体都是以楷体字作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如今无论是做字体研发、教科书体的开发还是汉字美育,初步的途径仍是手写体,而楷书是最核心的。


 

 

李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近代设计教育中的美育》

观点摘要:


 陶养情感,技近乎道,美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是对人更为全面的培养,美育理应观照生活,着眼大众,创造意识,养成教育。近代时期美育教育被视为救民、救国的重要路径,并前瞻性地认识到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技法训练和学科教育,更是对大众的普及性、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在对人的情感的观照和心灵的净化,民国美育也向现代美术和设计借鉴,吸纳其中符合美育宗旨的内容,建立起完整的学校教育的规划链条。由于时局动荡,社会经济并未发展到相应高度,同时,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认知的局限,民国时期美育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价值。美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希望能从技术层面、动手层面达到精神境界。


 

 


宫楚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特藏与研究部  主任

(兼藏品修复部主任)  副研究馆员  

 

演讲题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藏鉴赏与美育传播》

观点摘要: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以“六艺”来教授弟子, 其中“书”指书法和书写文字,那些刻于崖壁、契于甲骨、镂于金石、著于竹帛的文字,以各种载体的方式籍器传文,彰显着中华文明之光芒,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有丰富的印谱、金石拓本,可以考订文字的衍生、补充史籍的缺失和观书体流变和技法,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乐”指雅乐,古人以古琴陶冶艺术情操,也把古琴称为雅乐,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精神在古琴当中有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丰富古琴,是国内藏琴数量最多的专业机构。身为文化工作者,应尽绵薄之力做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郭小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副研究馆员

 

演讲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形态下的传播》

观点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指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践行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以其自身的平台优势,利用展览、文创、美育等多重途径为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获得了观众良好的反馈效果。一是深化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人们了解到文化不仅仅是躺在书本里,藏在文物里,而是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点点滴滴中。二是丰富传播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的革新取得了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是实现了正反馈,随着传播路径的丰富,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研究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李鹏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演讲题目:《童书装帧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

观点摘要:


 装帧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途径、儿童阅读特征与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和记忆的唤起与个体信息反馈这三方面刚好对应出版物的制作、物化、使用到感知获取的一个过程。第一部分,传统文化的表达途径与装帧设计中任何一个信息的表达途径是吻合的,其中选题体现选题人、策划人自身的经历和教育影响。第二部分,3-7岁阶段的儿童可以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环境总结特征,在阅读内容上,具有信息单一与信息铺陈的特征;在阅读方式上,具有反复阅读和陪伴式阅读的特征;在阅读环境上,儿童没有特别的要求,这点与成人有所区别。在装帧设计中,对文字的表达有新的探索,对于传统图案的处理,是将信息抽离出来,让儿童更容易理解,同时得益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童书声音的介入,促进儿童持续阅读,更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动态的探索,主要指的是现在出现的纸媒立体书,它们更生动,打开儿童对现实的记忆。第三方面,记忆的唤起与个体信息反馈是装帧设计最终要表达和形成的结果,儿童更能理解节日习俗,但对传统神话理解比较困难。


 

 

张西昌

西安美术学院  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不只是“审美”:对美育“工作”的别思》

观点摘要:


 审美只是人类社会生活表达的一部分,未见得是对自我视觉愉悦的满足,如果我们把作品只看作是给自我看,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去看待视觉的审美,这是我们对美育或是艺术社会功能的追问。今天审美教育的工作或者是审美活动当中,如果偏于视觉,可能是对这些作品的意义没有相对完整的领略。力争以审美为使命的美术品,其貌似轻松的审美活动,是审美“减负”的悄然革命。 美育不完全是审美,它还包含诸如真和善等的精神要质,美才不至于流于形表。而且,理想的美育应是生活化的,它不该是一种需要量身定做的“工作”模样。


 

 


沈泓

深圳特区报社  主任编辑  高级记者

 

演讲题目:《美是天然的性灵之光》

观点摘要:


 从五个方面讲述关于主题的思考与感悟,第一方面,美是什么。关于美有很多解释,大部分解释都不尽相同,正是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第二方面,艺术的起源,艺术起源于儿童的玩乐,中国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很多都与玩泥巴、刻画有关,包括泥塑、陶器和紫砂壶等艺术品,人天性爱玩,出自天性的东西就是美的。第三方面,美与美育,本来就存在的美是无须去教育的,相反美本身会教给我们一切。第四方面,“美育”的价值在于保持纯洁,剥离一切强加于人的“育”,引导人回归天然,回归于婴。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才是最美。第五方面,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利用手的活动带动大脑发展,发掘人类天性,而美是天然的性灵之光。


 

 


刘莹

中国美术馆  副研究馆员

 

演讲题目:《美术馆展览与美育——以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展览为例》

观点摘要:


 中国美术馆是一个传播美的场馆,通过精心构思的展览,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展示出来,体现传统对于当代的资源性价值,从而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美育的作用与意义。展览的使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系统的策展将经典作品展示给观众,第二,传递美育,发挥社会美育效应;第三,进一步理清藏品,完善相关研究。“典藏活化”策展的基本要素,第一,作品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第二,兼顾大众性与学术性;第三,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对于典藏博物馆而言,典藏是基础,活化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而民间美术,唯有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融汇于展览策展中,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态和富有学术价值的典藏活化展,才能通过策展提升美育水平,构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undefined

王芊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民间艺术感觉与美育》

观点摘要:


 从生活的力量、劳动的愉悦、创造的智慧和情感的源泉四个方面阐释民艺的感觉,第一,生活的力量,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民艺的创造力饱含深情。民艺时刻在我们身边,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欣赏美,应当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民艺,面花的重新销售,可以看到民艺存于生活中。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创造者也是享受者,人们不是被美育倡导,而是与美育同行。第二,劳动的愉悦,民艺给我们带来劳动的愉悦和审美的状态,回归本心,我们没有被机器异化,是美育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上的升华。人类需要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让身体保持灵敏的艺术感知和呈现力。在手的体验中找到心灵的感觉,感受身心合一的愉悦。第三,创造的智慧。手工制作过程,身心统一,人的精神高度凝聚,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人自身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民艺的创造力是美育加强创新教育很有力的途径。第四,情感的源泉。民间文化有独特的审美体系,包括审美语言、审美方式与审美习惯,无声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的源泉、情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滋润。民艺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美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重视民艺具有的美育潜力,挖掘民艺具有的美育功能。


 

 

undefined

滕晓铂

北京印刷学院  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美育视角下的文博创意产业与当代文化消费》

观点摘要:


 文化消费,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特性是精神性、层次性,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有的精神追求,文化性与整个社会美育关系密切,在消费产业里开始渗透美育的是奢侈品领域,而在文博领域比较早的尝试,是通过联名的形式,意大利品牌ALESSI与台北故宫合作的“清宫家族”文创,达到了双赢的状态。而北京故宫虽起步晚,但如今发展状态较好,因资源丰富:人力资源、销售平台及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支持。博物馆文创负载着非常大的美育功能,博物馆文创的消费需求增长快,而海外市场的空白以及同质化竞争问题仍需我们关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文创产品开发主体活动,社会美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缺一不可,培养设计师群体与受众群体。未来的文创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四条:研究型设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设计师与手工艺人深度合作,开发更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老中青队伍的深度合作。


 

 

undefined

陈剑

湖南师范大学  副教授  博士

 

演讲题目:《作为美育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点摘要:

 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和实践,联合国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播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非物质文化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文以化人”的重要文化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脱离生活生产方式的活态存在,综合体现了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是培养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是非遗资源和美育的方向和面向,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我们的非遗项目散布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偏远的、越是传统的地方,非遗资源往往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区域,我们开展基于非遗资源的美育工作,是具有非常独特优势的。

 

 

学术总结

 


 

学术总结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君致辞。他认为“讨论的问题是双向的”,并提出“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当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当代美育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得出结论“从美育角度看,认识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美育内涵绝对有重要意义”。

纵观本次论坛内容和题目,孙建君将其划分为四方面,分别是:从艺术创造方面探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美育的关系与重要价值;从美术馆、博物馆馆藏文物与展览的角度探讨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对现代美育的作用与借鉴意义;以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视野,深入探讨社会美育的时代特征,深刻理解美育走入生活、走入社会的重要意义与途径;从审美与美育,理想的美与美与天性等方面,对源于感性的美如何不流于形式。

孙建君最后肯定并评价了本次论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美育研究论坛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加强美育工作要求的,是一场精彩而生动的学术演讲。

 

 

论坛合影

 

undefined


 

现场照片

 




 

 

撰稿 | 邱文娴 韩宇

审核  谢亚平 易欣


Baidu
sogou